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服务 >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政策服务


中小企业每周要闻2014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14-05-16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政策研究部
一、政策新闻
   【稳外贸保就业 中央施援地方及时退税】
   业界期待已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近日终于出台。中国政府网5月15日全文发布。
   《若干意见》的一大亮点,便是分层次的十六条支持政策“包产到户”。其中最为核心的汇率政策由人民银行负责,出口退税政策则由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负责。
   日前闭幕的广交会成交低迷,外贸前几个月情况不理想,已经引起了高层重视。就在4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用较大篇幅表明,需要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促进进出口平稳增长,还通过了五项促外贸增长措施。
   《第一财经日报》此前曾报道,在今年1月份,就有高层领导作出批示,“要充分发挥出口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促进进出口规模”。
   接近政策的核心人士昨日对本报记者说,此政策经过数月的争论正式出台,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要支持外贸还是扩大内需;二是收税压力、人民币国际化与支持外贸的分歧。
   汇率政策与出口退税是核心
   对于外贸企业,尤其是对资金压力比较敏感的小微企业来说,汇率政策和出口退税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和资金周转速度。
   举例来说,1月14日,外汇现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6.04,3月14日,这个数字是6.24。也即企业每结汇1美元,便能多兑换2毛钱人民币,对于一家规模较大的外贸企业,如果结汇1000万美元,就能多收益200万元人民币。从出口退税角度看,如果遇到地方政府资金不足,把出口退税拖上个一年半载,那么企业的周转资金便会缺少一大部分,对于小微企业尤其如此。
   过去,出口退税率作为一种调节出口增速的工具被使用,而且实行先征后退的方式,比如一个在湖南生产的厂家,先在湖南被征收了环节税和最终消费税,要通过上海港出口,除了由中央返还92.5%的出口退税之外,上海地方政府还需要承担出口退税中的7.5%。
   中国的出口退税制度一直比较落后。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的外贸企业在出口之前不仅征收了最终消费税,还征收了环节税,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有一个比较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国政府将环节税返还给企业,故称为“出口退税”。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个征收和返还的过程由于涉及到两个地方,比较混乱,往往长达一年左右,实际上是无成本挤占了企业的资金,尤其对资金比较紧张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影响很大。”
   出口退税也是多年前“分税制”改革的遗留问题,当时规定,国家与地方对退税承担的比例中,地方仍然较高。相当多的业内人士认为,在一些外贸优势省份,出口退税的压力较大。未来2~3年,是偿还地方债高峰,房地产却遭遇历史拐点。这些省份出口退税足额快速返还,落实便成了问题。
   此次细则,有望提高中央负担的比例,减轻地方政府压力,以保证企业及时获得退税。
   《若干意见》中对此的表述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负担较重地区的补助力度,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对本报称,此前的一些减免费用政策要到下半年才能看到成效,而且这些政策也并不是对出口最有利的政策。
   “最核心的还是汇率保持双向波动,基本稳定,抵消去年以来单边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周世俭说,“此外便是加快出口退税速度和力度,保证及时足额退税。”
   支持外贸核心为“保就业”
   包括修订加工贸易指导目录在内的一系列支持外贸领域的动作,其核心还是为了保就业。
   在启动人民币汇改之后,伴随人民币升值幅度与速度的加快,围绕“支持外贸”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争议就一直没有断绝。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今年两会期间的发布会上曾如此表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7亿多就业人口中大概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直接和间接地从事对外贸易的。”
   4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外贸发展不仅对稳增长、保就业至关重要,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
   赵忠秀也对《第一财经日报》称,这些稳外贸的措施,其实都不新。今年的大环境其实是有利于外贸增长的,比如人民币数月以来的贬值,客观上做了一个外贸企业的压力测试;全球经济也在复苏。要保外贸的重点原因其实是为了保就业。
   他援引数据说,今年新增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而去年同期数据则为629万,而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却有限,这都是趋势性的。因此现在的重点,主要是考虑到惠民生、保就业。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最近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称,商务部正在做外贸稳定增长政策措施方面的调研。他尤其提到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就业、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此举实际上是为了将能够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目录适度增加,以应对来自周边国家越来越严峻的同领域竞争。
   加工贸易政策一直是争议较大的领域。在2006~2007年间,正值国内产业调整时期,曾经一度对加工贸易领域有打压,当时提出要减少“两高一资”产品目录等要求。现在政策上将保证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时,则又开始扩大加工贸易的目录。
   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要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
   赵忠秀说,过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比较单一,现在鼓励他们积极使用电子商务的办法就业,算是找到了一条不增加编制、创新的灵活就业方式。过去,就业人群社会地位实际是不平等的,未来,要将各种保障外延扩大,用普适的环境、更公平的方式,来取代过去体制内外带来的身份差异。
   【新国九条释放改革决心 舆论期待改革红利】
   5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九条纲领性意见在酝酿许久之后终于应运而生。这是继2004年以来,国务院第二次以红头文件形式出台的资本市场纲领性文件,也意味着时隔十年之后,定位于资本市场中长期规划的新“国九条”正式落地。
   针对这份文件,市场媒体,券商机构以及业内人士和投资者都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讨论。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统计,仅在国九条出台的三天之内,已有300余家传统报刊媒体共刊发相关报道1090余篇,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关于国九条的讨论超过17万条。
   A股市场亦给予这一红头文件以相当积极的反应,新国九条出台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双双大涨超过2%。而舆情态势方面,从“顶层设计”到“政府救市”,从“政策底部”到“资本蓝图”,市场各方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当然,众说纷纭,不同主体,不同身份的人在讨论之余,也会有不一样的着重点。
   释放改革决心
   “国九条”一出台,作为市场舆论传播最为重要组成的媒体方,相当一致地给出积极的评价意见。《人民日报》的评论文《资本市场顶层设计释放改革红利》、新华社的《新国九条重振信心更胜一时行情》都提到了新“国九条”恰逢其时地推向市场,无疑为茫然中的资本市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还提到,这一全方位的顶层设计彰显了以改革促发展、释放改革红利的决心。
   包括《证券时报》等证券报皆以数个大篇幅版面,用专题性策划角度来深度详尽地解读此次改革的内容和意义,直言随着资本市场顽疾的逐步改革以及力度空前的政策支持,市场热情将被点燃。值得注意的是,证券报都不约而同多频次提及“改革红利”对于未来资本市场的深远影响。
   同样,类似的观点也获得了众多市场化主流媒体的认可。诸如市场化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综合类大型城市类日报《京华时报》和《新京报》,在这些文章中都提取了红头文件的重要摘要和亮点加以报道,并引用多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观点进行论证,文章表述最多的就是“重大政策利好”。
   如此重大事件,主流境外媒体也各自发表观点。较国内媒体而言,路透社撰文《中国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但远水难解近渴》、华尔街日报的《不要低估“新国九条”的长期意义》,都能看得出外媒更为看重“国九条”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实际意义。
   政策重在落实
   而业内专家的观点,则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有认为新“国九条”是政府救市的言论,如新浪财经专栏作家老艾就发微博称,“在今年第三次跌破2000点的大背景下,新国九条的发布将为股市的回暖乃至新一轮牛市的启动打下基础。中国股市向来是政策市,而2000点就是政策底。”
   独立财经评论人宋庆辉认为,综合来看,新国九条作为纲领性文件对市场的短期走势影响有限,但对股市长期影响深刻;短期内或将会对IPO负面影响形成对冲,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而不少业内人士则表达了另一种看法,认为政策虽好,落到实地才是最为重要的,现在路有了,关键要看怎么走。“新国九条超市场预期的地方不多,更多是对之前资本市场政策的梳理和总结,关键是看这些政策落实的情况。”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如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评论人皮海洲则表示,新国九条最大的亮点在于对退市制度的完善,不仅明确规定要构建有利于投资者保护的退市制度,而且还特别强调,对欺诈发行的上市公司实行强制退市。经济学家陶永谊亦称,如果将退市制度落实,也不失为一个利好。
   【前四月税收增长9.6% 一增两降折射转型之变】
   前四个月,全国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35946亿元(已扣除出口退税),同比增长9.6%。全国共办理出口退税3673亿元,增长7.9%。
   从产业类型看,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长明显,达13.2%,高于第二产业7.7个百分点,二产税收从去年前四个月的47.5%逐步下降到今年的45.7%,相应地三产税收则从52.4%稳步提升到54.2%。
   前四个月,支撑起税收总收入近半壁江山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增长7.9%和12.3%,对税收增长的贡献度达43.2%。制造业税收从去年1月份至今呈现稳步回升态势,特别是其中的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幅均超过15%。
   但是,前四个月,房地产业税收增速下降,税收增长贡献度逐步减弱,房地产业营业税和房屋转让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6.7%和下降26.5%,增速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同时,从区域来看,前四个月,中西部产业过度集中于资源类行业的地区仍未摆脱负增长态势,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和青海税收仍然呈下降态势。而东部发达省份的税收增长普遍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和深圳分别增长13.7%、14.4%、11.6%、10.6%、13.2%和18%。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税收是经济的反应,第三产业税收“增”,房地产业与中西部资源地区税收“降”,折射出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房地产在历经前些年快速增长之后如今已进入调整期,过去粗放型、资源型的发展模式也在转变,这些都是经济向新向好的体现。
   另据记者了解,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时提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可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北京中翰联合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王骏测算,目前中国企业所得税的通行税率是25%,15%的税率意味着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直接降低名义税负40%,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扩大投资促进发展。
   根据中国税收政策,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部分高科技企业和西部开发的鼓励产业可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今年起,这一优惠政策范围扩大至珠海横琴新区、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以及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内的企业。
   二、数字新闻
   【社会用电量增速再降 经济下行压力仍在】
   社会用电量数据持续下滑。
   5月1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4月份全社会用电数据,全社会用电量43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
   这意味着,今年以来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节节下滑,是今年以来增速最慢的月份。2014年3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2%,2月份同比增13.7%,今年以来一直呈现下滑趋势。
   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在我国现阶段,用电量与经济增长同步比较合适。4月份用电量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也比全年7.5%的GDP增长目标低近3个百分点,说明当前经济增长面临一定压力。”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
   如何促成“前低后高”走势
   今年1至2月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是2010年来同期最低点。显示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存在,一般的经验是,1到2月份考虑春节企业放假等因素,数据并不好。但像今年这种大幅下滑现象在以往年份并不多见。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近日发表分析预测报告称,今年后三季度电力消费增速稳中有升,全年增速将低于上年。
   中电联认为,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化解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以及2013年迎峰度夏期间持续高温导致用电基数偏高等因素,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5%~7.5%。
   中电联分析说,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比上年四季度回落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暖冬导致第三产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的采暖用电负荷减少;二是国家主动加大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力度,加上华北等部分地区治理严重雾霾天气,部分工业企业减产或停产;三是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出口负增长等。
   林伯强对《第一财经日报》称,今年以来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下滑显示经济确已下行,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才可能促成“前低后高”的走势。总体而言,中国社会用电增速与GDP比较一致,如果不采取措施,经济会继续下滑。
   【4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87亿美元 同比增长3.4%】
   2014年1-4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6661家,同比下降0.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3亿美元(折合247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4月当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874家,同比增长0.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7亿美元(折合535.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
   1-4月吸收外资有以下特点:
   (一)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增长,农、林、牧、渔业增速较高。2014年1-4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25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55.8%;其中分销服务业、运输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较大,分别为27.5亿美元、16.3亿美元。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1.2%。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5亿美元,同比下降11.4%,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35.9%;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较大,为24.3亿美元,增长8.8%。
   (二)主要国家/地区对华投资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4年1-4月,实际投入外资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合计投入378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3.8%;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增幅2.4个百分点。前十位国家/地区依次为:香港(278亿美元)、新加坡(20亿美元)、台湾省(20亿美元)、韩国(18亿美元)、日本(16亿美元)、美国(12亿美元)、德国(6亿美元)、英国(3亿美元)、法国(3亿美元)和百慕大(2亿美元)。其中,韩国同比增幅较高,为138.5%;日本同比下降46.8%,美国同比下降11.4%。
   (三)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较快。2014年1-4月,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28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43亿美元,同比增长33.6%;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2亿美元,增长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