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已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会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目前其总量已超过1000万家。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GDP的55.6%,工业新增加值74.7%,销售额58.9%,税收46.2%和出口总额62.3%,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占到就业岗位的75%;专利技术的65%、技术创新的75%以上和新产品的80%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的贡献大,而且还吸收了大量的下岗职工,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发展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中小企业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并以私营企业为主,其中的75%是新建立的;1998年以后,国有改制的占25%。相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而言,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采用了市场经济的体制,显现了灵活的经营机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活力,在优化资源配置、活跃市场因素和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出口创汇,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起到了领军的作用。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与会者普遍认为,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融资渠道狭窄是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2003年8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共有98.7%来自银行的贷款。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更难获得贷款。其次,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影响创业投资的势头。我国虽然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或者国际市场开拓基金,但是由于数量少、服务范围有限,难以满足需要。通过对浙江省884家中小企业调查,融资困难的占22.4%。
法律与法制相对滞后,政策环境不尽人意,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人认为,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但直到1997年的十五大才承认私营经济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如此,目前把私营企业作为体制外的产物,把它跟国有企业分割对立起来,对民营企业另眼相看的现象,还时有多见。比如在统计数据上,国家统计局只有非国有经济的统计数据。民营经济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地位。民营企业直接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往往是执政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识上有突破,认识前进一步,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才放宽一步。
在“抓大放小”的政策下,资源分配对中小企业不平等。有学者指出,在“抓大放小”的经济政策下,政府往往利用行政手段把好的资源交给大的企业,比如上市、贷款、稀缺的资源等。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跟大型国有企业相比存在着不公平,私人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还有诸多限制,对私人资本可以或不可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没有具体的说明,这对民营资本很不利。
加快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要充分重视政府转型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有学者提出,政府要转变基本理念,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要从单纯追求GDP总量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从减员增效向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转变;从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向大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并重转变;由某些不合理的、歧视性的政策向着一个平等、公平的基本理念转变;由控制和管理向服务和支持转变。政府转型当中,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企业家发扬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家队伍形成的制度保障;要为农民建立一个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限制、规范政府权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为自由、自主的空间。有人提出,下一步,以改革为主线,以改革统领经济工作,首要的任务是限制政府的投资权限,规范政府的投资权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为自由、自主的空间;随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进程,政府的公开和透明将成为一个最基本的发展方向,这会大大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腐败现象也会明显减少,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随着政府的转型,未来几年将是社会民间组织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尤其是民间商会的发展,这有利于中小企业面向市场发展壮大。
变“抓大放小”为“放大扶小”。有学者提出,政府应调整“抓大放小”的发展方针,在资源上给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以同等的地位。政府抓大放小的结果,造成中央企业占有各种资源的优势,同时中小企业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要积极主动扶小,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清理私人资本发展的法律法规和部门的规章。应允许私营资本和私营企业介入金融行业,允许老百姓办银行,更顺畅地实现支持私人资本办企业的目标。最近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浙江省民营商业银行挂牌成立了,希望在其它的地方也能够有这种股份制商业银行出现。
与会者认为,要实行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现在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不平等,调查发现,70%以上的民营企业对这条意见很大,要加快税制改革;同时,落实保护私有财产的法规,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有人提出,首先,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做到信息透明,消除账务混乱等现象,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信用,争取融资机会。其次,要加快中小型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在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这是当前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瓶颈的根本出路。再次,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地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明晰产权,降低金融系统性的风险,减少投资波动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
与会者普遍认为,应研究建立适合中国的信用评级制度。现在我们信用评级是几家多头搞,没有一个标准,比较乱,建议中央政府、各地政府都要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用这个档案数据库来引导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有代表认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管,要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要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风险分散机制,解决信用担保机构和信用的体制分离矛盾,通过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自律性组织,建立健全担保机构和担保业监管体系,并形成全国性的担保业品牌。
发挥政府服务作用,加强创业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和员工培训服务等。公共服务型政府不是一句空话。政府要支持发展信用担保、创业指导、信息咨询市场、人才培训、各界合作的服务型机构;国家要设立专项基金,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还要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促进中小企业科技成果的转换。与会者指出,要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尽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的国际合作正在面临重要的机遇。与会者认为,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在全世界受到广泛关注,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本国的重要经济政策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两大途径。
有人提出,我国和欧盟关系这几年发展迅速,这为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欧盟当今最主要的特点是:第一,有着仅次于美国的科技队伍,现在有25个国家,将近百万科技人员,超过了日本;第二,在科技发展的一些原始创新方面在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三,欧盟的科技组织和企业具有自己的特色,在本国或者本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起着火车头的作用。
借鉴国际经验,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来自发达国家的代表介绍了各自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荷兰的专家认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弘扬企业家精神,这对提高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要鼓励培养企业家精神的努力,中国需要更多的企业家精神。
来自芬兰的专家认为,社会政策非常重要,如社会保障机制。芬兰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健全,这就为市场机制提供了有力补充和支撑。
来自德国的专家就工业园区情况进行了交流。德国工业园区的目标主要是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并且提供一些相应的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首先是基础设施和服务,其中专业服务很重要,即在营销、金融、筹资以及商业计划等等方面作出的服务。其次要在大学、私有企业等之间创建网络联系。中国现在成为WTO的成员,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工业园区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问题,专业服务及融资机会并不是很让人满意,网络功能也不是很健全。由政府部门来直接管理和运营,缺乏灵活性,并且不能够按照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
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国内外专家也提出了不少看法。有学者认为,德国有二板、三板市场,利用风险投资市场,使银行的金融风险和银行信贷能力得到提高,德国政府在制定中小型企业和民间机构及市场结合的服务上很诚信,考虑到了社会整体人的利益。
就我国中小企业抓住国际合作机遇促发展问题,与会者也谈了建议。有人认为,欧盟各个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诸方面都非常成熟,我国的中小企业考虑自身的弱点就必须借船出海:第一是政府这条船,我国对欧盟无论是科技经济合作还是政府的合作,机制是非常完备的;第二是各个方面的企业协会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对欧合作的信息;第三是我国和欧盟国家科学院、工程学院已经互相在对方国家里建立起了几十个科技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很多科研成果需要转让;第四是中小企业走出去,可以寻找融资的途径:一是政府门下有各种各样的扶持中小企业的基金,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星火基金和火炬计划,这些是面向中小企业的;二是欧盟框架基金。专门用于国际合作的基金大约有3.15亿欧元,合起来大体有6亿多欧元;三是欧盟在长期的发展中长期提供一个援助计划。早在1999年以前的几年里,我国获得的欧盟发展援助资金每年都在两千万欧元左右,从2001-2005年大体是2.5亿欧元,这些欧元用于发展一些援助项目,已经在一些边远地方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