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中小企业融资挑战需要“内外兼修”
发布日期:2011-08-17 来源:金融时报
央行在近日发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是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在保持必要总量调控力度的同时,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和中小企业。
据调查,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5.4和116.8,比第一季度分别提高1.9和2.7。另外,央行数据也显示,二季度的出口订单指数止跌回升,较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至52.5%。
总体来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较好。但不可否认,当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融资确实面临着不少的挑战:一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二是劳动用工成本上涨较快。三是用电紧张问题在局部地区加剧。四是在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的过程中,信贷需求的满足难以维持前两年的宽松状态,大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客观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五是部分地区民间借贷利率上升较快,推升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六是部分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经营管理不规范,在信贷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此外,也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现在难在制度的操作和银行信贷产品的设计上,要研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产品适用性和产品结构。
针对上述问题,央行、银监会等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去年6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确保中小企业贷款的合理增长。银监会出台的《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中,关于优先支持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的规定,明显增加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而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首次明确了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标准,强调小型和微型企业将成为今后政策扶持的重点,令优惠政策更具针对性。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再次提出,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有专家指出,未来应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由于融资门槛高设和资金使用限制,以及中小企业多是流动性需求,直接融资资金到位时间长往往无法解决短期需求,未来应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一系列债券融资工具。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建议,还要加快民间借贷立法,规范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融资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监管到位的制度环境。
同时,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发展与小微企业相适应的小微金融机构来缓解小企业融资困境。众所周知,发展小微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有效集中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充分发挥“草根金融”服务“草根经济”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解决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小微金融机构应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成为信贷市场的零售商。发展小微金融机构,要注意发展的节奏,突出稳步和健康的原则,加强有效监管。
此外,商业银行需要提供并完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场分析人士建议,未来要加强信贷结构调整,更加关注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建立起一套完整独立的小微企业信贷评级、授信制度,并不断优化和调整;还要积极研发中小企业专属产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适应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薛兆丰认为,完善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是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尽快丰富和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和征信数据,以实现小企业信息集中管理查询。目前需要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制定《社会信用信息法》;同时积极发展民间小企业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建立真实而可靠的信用评级制度,让市场参与各方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产、风险、前景和信誉等重要内容,降低银行展业成本。
针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约束上升问题,有专家表示,成本约束上升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体制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中必然伴随的问题。只有一如既往地推动结构调整,逐步改变粗放经营模式,提升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层次和地位,才能突破成本约束的瓶颈。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自身要根据产业发展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深入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冲击能力,尽快满足必要的授信条件。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竞争力,这是解决融资困难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