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金融脱媒:中国金融市场在变化

发布日期:2011-10-31
在持续负利率以及银行银根收紧的影响下,中国金融市场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显露。中小企业成为金融脱媒的先行军,也势必将推动整个中国金融市场多层次的发展。
   
   源于美国的“金融脱媒”
   
   “脱媒”英文中表述为“Disintermediation”,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
   
   “金融脱媒”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狭义地讲,当时是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当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的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就会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
   
   美国当时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美国有关条例对存款利率的管制。条例的实行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获得了低成本资金,但另一方面使人们感到将存款存到商业银行是不合算的。因此就有一些机构提供类似于存款的工具,以逃避有关条例的限制。
   
   广义地讲,金融脱媒不仅是指存款资金直接流向高息资产,而且是指资金需求方抛开金融中介,直接在货币市场发行短期债务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需要资金,可能不再向商业银行借款,而是直接在市场发债、发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对银行来说,就面临存款的转移和贷款需求的减少。
   
   实际上,从监管层使用的概念也可以侧面了解金融脱媒的发展现状。
   
   2011年,一个与金融调控相关的新词汇——“社会融资总量”频繁出现。这实际上就是因为金融脱媒程度在提高,过去的信贷、存款等统计指标已经无法准确反映整个市场中的投融资规模。
   
   中小企业成脱媒先行军
   
   在当下整体银根收紧,通胀高位运行,存款实际负利率、贷款额度限制的情况下,企业融资难度越来越大。而中小企业则成为脱离银行体系,采用其他方式投融资的主力军,客观上也成为金融脱媒的先行军。
   
   在民间借贷盛行的温州,金融脱媒更是发展惊人。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此前进行的一次民间借贷问卷调查中,有89%的家庭(或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
   
   央行此前的一项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规模扩张普遍伴随着资金紧张的局面,并且受到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直接影响。65.7%样本企业有过资金紧张的情况。银行贷款较为困难,使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极为突出和集中,民间借款成为一种解决资金缺口的补充机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中介的信贷资金,通向证券市场的融资通道更是门扉紧闭,这是典型的金融脱媒。
   
   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必经之路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金融管制放松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
   
   20世纪在美国的各类主要金融机构中,存款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资产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下降之势。而包括养老金、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在内的基金和投资公司资产所占的比重则迅速提高,至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超过商业银行。
   
   而在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虽然金融体系传统上是以银行为主导,但在其经济起飞的过程中,股票市场市值的增长速度都显著高于银行资产的增长速度。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中国的金融结构到了该发生变迁的时候了。目前中国的金融供给中大概有一半的规模是传统的银行信贷以外在做,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影子银行”,还有银行通过表外做的业务,包括委托贷款、银信合作等,还有一部分是金融市场通过灰色金融渠道做的,也就是所谓的“民间融资”。
   
   实际上,针对新的金融市场发展状况,一些统计指标也在不断更新。中国人民银行近期表示,正在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认为,考虑到目前有很多类别的资金来源没有计入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围,比如银行理财产品,甚至是银行间的同业负债等,M2+更能反映出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概念更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