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化解能力薄弱 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难松绑
发布日期:2012-09-17 来源:金融时报
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各级金融部门致力研究解决的问题。那么中小企业贷款难究竟难在哪里?笔者认为从贷款审批流程的角度上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贷前申请难。尽管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有所改善,但在遇到信贷收缩时,相比大企业具有土地、融资等便利性条件,银行往往会首先减少中小企业的贷款。此外,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人民币升值削弱了沿海中小企业盈利空间,银行放贷的风险性也相应增大,更不愿意贷款给小企业。此外在贷款期限上,银行提供的贷款多为一年期,而中小企业更希望获得中长期贷款。
二是贷中审批难。银行在办理中小企业贷款时,会要求企业提供诸多材料。例如,借款人个人身份证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公司证件,完税证明、验资报告、财务状况说明等证明或报告,以及房产证等抵押物材料,一百万元的贷款审批要件有时甚至比一亿元的贷款还要多,审批环节一个都不少。
三是贷后管理难。中小企业贷后管理相比较大企业大项目需要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单位边际成本大。随着贷款管理中合规性要求提高,管理成本也不断增长。一旦出现不良苗头,由于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物难以市场化,导致不良贷款化解难。中小企业决策又没有国有大型企业那么“规范化”,在责任追究方面,银行员工尽职免责常常落实难。
上述“三难”就其深层次根源分析,除了人们常说的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盈利小,银行存在“不愿干”的因素外,也有银行“不敢干”的问题,就是银行对于贷款风险识别化解能力的薄弱和贷款风险责任追究上的偏差。就是说,由于银行难以识别和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而选择能够规避责任追究的国有大企业作为风险偏好,这也是银行热衷于国有大企业、大项目的原因。
比较国有大企业、大项目与中小企业的决策机制,不难看出,国有企业的决策机制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对上负责,重大决策一般都要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批准。二是集体决策,需要经过层层讨论和审批。这样作出的决策风险相对减少,即使决策失败,仍有比较完善决策资料予以“支撑”。
中小企业的决策程序则比较单一,一般重大决策由董事会或者董事长作出,速度快且不需上报主管部门,下经职代会讨论通过。正因为中小企业的决策程序相对单一,也使企业决策的风险加大。这里的“风险”不仅包括市场风险,还包括合规性风险。
如何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压力,笔者认为: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助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小企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靠的决不仅仅是国有大企业和基础项目,中小企业能够创造可持续的就业机会,效率更有保障,要把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资源等合理高效地加以整合,助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贷款管理,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监管,在制度设计中不能仅满足于监管或管理的要求,要增强可操作性、透明性。在中小企业风险防控方面,监督、管理部门更应注重防范系统性风险而不是监管个案;更应关注如何发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而非仅是推进事后的检查。在制定政策提高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的同时,应该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对中小企业贷款中没有造成损失的“违规行为”多给一些容忍,真正达到给中小企业贷款项目“松绑”的目的。
三是科学设计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我国金融机构整体服务效能。政策性银行根据自身职能定位和机构人员配备,从事类似“统借统还”方式批发性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发挥政策性银行政策上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现有大中型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继续不断深化改革,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按照一定标准,选择有一定实力的小额贷款公司改组、建立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小微银行如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专门服务辖区内的中小企业。同时,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要就中小企业贷款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科学、高效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
四是不断深化金融创新,剖解中小企业担保难。一是整合政府“扶持资源”。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扶持力度,但常常分散在各个部门,难以形成合力,不如进行整合,直接用于减轻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或降低担保费用上。二是发挥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支持力度。在条件、流程、费率以及坏账容忍度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支持。三是丰富金融服务层次。对于实力较强,处于产业链核心的特大型企业,可适当放开,允许其开办产品金融业务,以产品为纽带,进行市场化运作,为其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实力相对较弱的核心企业,银行以其为授信主体,将上下游中小企业一起“捆绑授信”融资,发放以核心企业为平台的上下游中小企业统借统还贷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