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大银行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发布日期:2012-11-19      来源: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的最主要渠道,也是离中小企业最近的金融机构。由于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大,成本高,大银行普遍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和开发的新产品或衍生工具不多,技术含量低,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严重。融资难和融资贵构成了当下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掣肘,也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银行垄断使中小企业融资难
   
   商业银行的信贷理论认为,贷款可以分为关系贷款和交易贷款。中小企业大多财务状况缺乏透明,报表失真,而且资产规模小,缺少合格的抵押品或担保方。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决策时通常只能依赖企业主的个人品质和经营能力等难以传递的“软”信息。关系贷款是指银行潜心与客户建立密切关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客户进行“一对一”接触,从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和社区活动等渠道通过深入交往以及互动,取得的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软”信息。银行所获得的客户信息是专属的、私有的。小银行一般是区域性的,便于和当地的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的关系,在处理“软”信息和扩展关系贷款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小银行根据客户特点,设计和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由于这种服务模式的人工成本较高,所以小银行收取的单位费用高于大银行。关系贷款有利于银行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解决了关系银行和其他银行在发放交易贷款时容易出现的信息“搭便车”的竞争问题,提高了小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降低了抵押和担保要求。对于大银行来说,收集“软”信息存在着组织机构上的不经济。
   
   大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大企业。大企业一般管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具有一定的成长历史和信用记录,拥有一定规模的可抵押资产,具有完整的财务报表等易于传递的“硬”信息。交易贷款是指通过信贷评分模型对企业易于观察、透明的信息进行评估,将其结果作为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大银行的运作规模使得他们能更有效地采用新技术,降低单位成本。大银行采用硬信息和自动化处理模式,以较低的单位成本上提供程序化服务。大银行将产品商品化、规范化和批量化,提供无差异的贷款和服务。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认为,银行业的存在基于规模的专业化分工,即大银行贷款的主要对象是大企业的交易贷款,而小银行则是中小企业的关系贷款。首先从风险分散的角度看,资产规模较大的大银行有能力向资金需求规模大的大型企业提供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而资产规模较小的小银行难以提供大额贷款。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原因,大银行更适于监督大企业,而小银行则在监督中小企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的银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短期内只能依赖数量匮乏、服务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金融机构。
   
   服务中小企业观念需创新
   
   伴随着金融的深化,银行的大客户议价能力越来越强,“脱媒”现象严重,即优质客户逐步离开间接融资的商业银行,转向在资本市场上开辟新的直接融资渠道。虽然中小企业存在着先天不足,但是这个市场的盈利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对大银行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烈,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较大,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将给大银行带来长远的利益。
   
   伴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商业银行将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存贷利差会收窄。产品创新、差异化服务、综合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银行争取市场地位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大银行将中小企业市场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出二次转型,把市场定位为服务小微企业和居民的个人金融、财富管理。
   
   关系贷款不是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唯一方式,大银行可以从中小企业的特质中挖掘出一些硬信息。不同的交易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例如,伴随着征信机构的发展,大银行可以根据中小企业或者企业主的“硬”信息评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可以采用信用评分来审核和批准小额贷款,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对于有可靠的应收账款账户的客户,银行可以通过保理业务提供融资。经营权、知识产权、专利、联保等无形资产可以作为新型的抵押品,当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问题时,作为第二还款来源也可以弥补银行的损失。由此看来,虽然许多中小企业不符合规范的财务信息和合格的抵押品等“硬”条件,但是通过挖掘中小企业的一些其他特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或替代传统意义上的硬性条件。
   
   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新型模式,大银行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而且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与大中企业打交道的时候,银行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降低委托代理问题和风险。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对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帮助大银行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将风险控制在最低。这样将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纳入系统性的融资和综合金融服务安排,这也就是所谓的供应链金融。
   
   大银行可以利用他们先进的服务平台、技术优势和多功能的后台等基础设施,创新技术含量较高商业模式和风险管理,以补偿开发产品和服务中小企业的固定成本和转换成本。
   
   优化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管理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具有“散、短、小、频、急”等特点,金融服务的创新需要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开发和推广“适用、方便、及时、快捷”的一系列产品,重点推出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整体方案和综合服务。
   
   大银行接触中小企业的目的是获得开发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的机会。贷款通常是作为银行接近客户的一个渠道,收费业务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交叉销售随后跟进,交叉销售是银行服务中小企业业务战略的核心。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银行可以拓展订单、仓单和存货质押贷款,企业法人连带责任担保贷款和联保协议贷款等新型、多样化的融资信贷产品。推广银行和商业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办理贴现、再贴现,支持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和范围。
   
   银行可以利用其服务平台、后台和IT基础设施和技术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代理和顾问服务。与大企业不同,中小企业的规模限制了它有效地管理财务和行政事务,通过细分客户,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精细化的创新产品,而这些正是银行的专业优势所在。例如工资支付、流动性管理、供应商支付、应收账款催收、进出口文件处理和财务管理等。大银行还可以提供股权重组、现金管理、集合融资、财务顾问、政策和经济信息咨询等多层次综合性增值服务,帮助小企业寻找投资目标和开拓市场。
   
   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风险问题。银行可以利用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系统和各银行内部信息资源,建立信用管理系统,构建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监管。通过查询工商注册、税务、进出口等信息,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建立立体信息监控系统。建立以风险指标为管理手段、金融品种为管理单元的金融风险控制业务系统,对中小企业的各种产品风险做出独立和科学的评估、分析和预警,为银行管理决策部门及时提供灵活的决策分析工具和处理机制,从而有效预测及防范风险。
   
   为了防止不可预料的损失,银行可以将审查工具与银行的拨备政策和资本政策联系在一起。银行需要完善系统和程序,生成每条业务线和每个产品的风险调整的定价单位成本,更多地运用压力测试和数量分析,改进违约损失的估计和回收成本的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大银行还可以采用对冲等期货产品方式来降低中小贷款的风险。
   
   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突破既有思维束缚和条条框框,大胆探索,大胆尝试。科技进步、流程再造、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小银行的“硬”信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