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与哈萨克斯坦总理早餐 敲定180亿美元大单
发布日期:2014-12-17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讯 (特约撰稿 赵之林)12月15日,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请李克强总理吃了一顿“天价早餐”。据悉,在这场原本在计划之外的餐叙上,两位“经济学博士”围绕“中哈产能合作框架协议”达成了初步共识——一份价值180亿美元的大单。
这是一份意料之外的外交惊喜,此前频繁见诸报端的还是双方签署的协议总额达140亿美元的一系列经贸合作。
这也是一份情理之中的深度合作,前一天,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哈企业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闭幕式的讲话中曾鼓励中国大、中、小企业赴哈,为哈方不久前提出的通过实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达到振兴经济目标的“光明之路”计划提供助力。而这份“中哈产能合作框架协议”大单,正是用于帮助双方企业参与这项计划。
显然,这顿“天价早餐”的背后是双方明确而清晰的合作思路。一个月前,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光明之路”计划,他说,“道路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永久动力,在我们广袤的大地上,道路沿线总是孕育着生命。”一个月后,他便接到了中国总理李克强抛来的橄榄枝。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中哈企业家委员会活动上所说的,哈萨克斯坦发展基础建设需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厂等,而中国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力建设方面有着很强的装备制造能力。
对于中国,如何填好这笔大单同样拥有事关经济转型成败的重要意义。有一种评论认为,这种合作是中国借助海外市场化解国内多余优质产能的一种方式,并将其与1948年美国开启的利用过剩物资援助欧洲国家的“马歇尔计划”和上世纪80年代日本通过向海外投资从而转移过剩产能的历史联系起来。
战术层面之外,更具智慧的则是这份外交思路背后的战略安排。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衬衫、牛仔裤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了中国制造得以享誉世界的基础,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经济继续升级所面临的瓶颈。而如今这份180亿美元的大单,体现的是一种更为明确的雄心: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崛起的标志,而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由大而强。
另据新华社电 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阿斯塔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当天上午,李克强在阿斯塔纳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