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合作:16+1大于17
发布日期:2014-12-22 来源:国际商报
中国—中东欧合作是中国与欧洲合作的一部分,此次邀请欧盟代表参加相关会晤,彰显了中国的胸襟和规则意识。长期来看主权担保政府贷款的模式仍面临挑战,债务压力会导致可持续性难以保证,需要创新方式,发挥市场力量,推动商业层面的合作。
12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结束亚欧之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过去的一周里,李克强对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进行了正式访问,出席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出席在塞尔维亚举行的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及在泰国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领导人会议。其中,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广受聚焦。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诚邀欧盟代表参加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等一系列会议,表明了中国的胸襟和规则意识;一系列经贸合作协议的达成,也充分表明了双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加强合作的诚意。
合作领域广阔
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总理用“16+1>17”的概念强调了中国以及中东欧16国合作的愿景,传递了中国—中东欧合作将在更多领域取得新进展的强烈信号。
李克强出席了12月16日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这被塞尔维亚媒体比喻为几十年来“最大的政治盛事”。本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发表了《贝尔格莱德纲要》,明确进一步合作的方向和前景。借此机会,李克强总理表达了中国对中东欧国家能源、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投资的强烈意愿,释放出众多利好信号。
李克强指出,中国有充足的制造业装备能力,可以就地在中东欧国家建厂,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中方不仅愿意加大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尤其是装备方面的建设,而且也愿意更多地进口中东欧在中国有优势的产品。
李克强表示,中国对新的投融资模式持开放态度,为此将建立新的总额为3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中国期待通过采取公私合营和各种租赁安排等新的合作模式提高项目合作的效率和成果,同时也可以符合欧盟各成员国的规则。
应发挥市场作用
中国驻捷克大使馆商务参赞程永如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第一,中国—中东欧合作是中国与欧洲合作的一部分,此次邀请欧盟代表参加,彰显了中国的胸襟和规则意识;第二,长期来看主权担保政府贷款的模式仍面临挑战,债务压力会导致可持续性难以保证,需要创新方式,发挥市场力量,推动商业层面的合作,如相互投资、公私合营、技术合作、融入供应链等;第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引起转型后或转型中的中东欧国家的高度关注,在欧债危机和乌克兰危机背景下,中东欧国家寻求与中国合作的意愿愈加强烈。
未来值得期待
在访问塞尔维亚期间双方签署了贝尔格莱德至布达佩斯的高铁项目,并参加由中国建造的价值1.7亿欧元的贝尔格莱德多瑙河大桥的揭幕仪式。
程永如表示,捷克已经表示希望举办2016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这也表明了以捷克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支持中国—中东欧合作以及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的诚意。
中国与欧洲的合作历史悠久,不过对于中东欧地区,双方的合作直到近两年才随着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的建立走上正轨。起步虽晚,发展速度却不落人后。社科院研究员孔田平指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不仅前景广阔,未来还将对中欧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东欧国家合作是中国与欧盟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欧洲的一体化和平衡发展,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明年,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将在北京举行。李克强热情邀请中东欧各国领导人明年来中国参加会议,为今后的深入合作提出良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