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迎新机遇 产学研各界创新应对
发布日期:2014-12-30
近来,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接连传来利好消息:10月,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出通知,决定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改革动作频频,利好不断,进一步激发了产学研各界的创新活力。记者近日获悉,我国不少高校和科技服务机构已提前行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布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新领域。
高校积极推进部门调整
为了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部分高校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成立新的部门,推动科研成果应用新格局的形成,体现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2014年7月,北京工业大学撤销原有的科技处,成立科学技术发展院。科学技术发展院负责从科研项目的争取立项到验收鉴定、申报专利和奖励,直至后续产业化工程与应用转化的全过程,实现对学校科技活动人员、项目、经费、成果、基地的专业化主动服务、培训、协调、组织管理与开拓,实行各类项目经费预决算管理、“法人责任制”、“2011计划”协同创新,贯彻落实“京校十条”,整合管理科技服务资质和专职科研编制人员。
“过去学校科技处的工作重点是科研经费、项目执行,在新形势下需要更好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大学科技园也被纳入这个体系。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在新成立的科学技术发展院也担任副职,在工作上的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链条。”北京工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陈嬛对记者表示。
科技服务机构布局新领域
近年来,我国技术转移发展速度非常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技术转移交易额超过7000亿元规模。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科技成果转化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加快布局科技服务新领域。
据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部和财政部联手建立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把近几年各类科技计划、财政资金推动形成的科技成果都汇聚其中,并启动了国家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基金。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了政策‘东风’,还需要科技服务机构的全面支撑。科技服务机构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做好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好资源整合,做好技术和产业对接。”汇龙森科技园总裁朱强对记者表示,“科技服务链条既包括让科技创业企业从0到1,实现从无到有;也包括从1到10,实现从小到大;还包括从10到100,实现从大做到龙头企业。从0到1处于创新端,从10到100涉及产业端。怎么打通创新端和产业端,涉及技术、专利定价等领域。科技服务机构应该一手抓创新端,一手抓产业端,做好技术纽带和体制机制纽带,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井宏对记者表示:“清华控股在科技服务业领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过去我国科技成果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被管得过严,现在则更加激励学者和技术人员向市场化、产业化迈进,这对科技服务业是一个大的机遇。”
“新西兰一些高校的孵化器平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进入孵化器的大门,左边是敞开式办公区,都是教授带着的学生科研团队;右边是玻璃房,对应的是创业公司和投资公司。投资机构、创业企业、科研项目团队时时刻刻在一起办公。投资公司看中了其中某个项目就会直接投资。这是未来孵化器发展一个非常好的状态,科技和资本能够无缝对接,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陈嬛介绍,“而在国内,一些大学老师并没有在自己所在大学的创业园里创业,而是去了别的创业园,这都是原有体制机制带来的问题。现在科技人员创业成为国家倡导的事情,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在自己所在高校的创业园创业,带着团队吸引风投。”
避免政策落实遭遇“玻璃门”
面对改革“东风”,高校和各个科技服务机构都在积极创新应对。但也有部分人士担心: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是否会遭遇政策落实“玻璃门”——看上去很美,但真正落实起来却是看得到、摸不着。
(详情请点击高新分会网站:www.chtib.org,或致电:010-57792788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