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协会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隐藏) > 热点资讯

经验交流(隐藏)


【海外商机】欧盟推出1.3万亿刺激计划 中国企业应把握机会

发布日期:2014-12-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欧盟推出1.3万亿欧元刺激计划,未来3年落实5000亿。中国企业应根据自身战略需求和优势精准把握到欧洲投资机会。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继上月欲以210亿欧元撬动3150亿欧元投资的计划之后,欧盟又开出一张覆盖大约2000个投资项目的清单,总额1.3万亿欧元,希望吸纳更多投资,在不扩大成员国债务的前提下为低迷的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根据外媒的报道,这些投资项目中大约有1/3与能源相关,此外,还有1/3与交通运输相关,包括一条价值45亿欧元,连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的高速铁路。其余的投资项目多涉及创新、环境和住房建设。
   根据欧洲央行的数据,6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经济重挫20%,导致区域内各国政府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他们迫不及待地需要找到出路改善这一局面。 
   但是有经济学家指出,没人能确保这些投资项目会彻底解决欧盟接近历史高值的失业率,改善欧元区的紧缩状况或挽救低迷的商业信心。
   对于欧盟一系列投资计划对于欧盟经济的提振效果如何,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副主任姚玲认为,现在说效果还为时尚早,但是这些计划的提出表明未来欧盟经济的增长将通过这些方式拉动。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即将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的消息引发了很多关注。我们认为,我国今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预计超过或者接近1200亿美元,对外投资金额超过吸引外资的金额,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且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预计始终会处在10%以上快速增长的通道。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好的投资机会,那么欧盟的计划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会,走出去的企业又该如何把握相应的机会呢?
   姚玲认为,中国和欧美在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合作机会,企业要根据自身战略需求把握这些机会。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张茉楠 对此评论。
   经济之声:针对欧盟提出的一系列投资计划,外媒报道有经济学家指出,没人能确保这些投资项目会彻底解决欧盟接近历史高值的失业率,改善欧元区的紧缩状况或挽救低迷的商业信心。那么,这些计划对提振欧盟经济的意义和效果,您怎么看?
   张茉楠:欧盟现在面对危机的思路也在慢慢发生改变,从金融危机期间的去杠杆紧缩财政到现在转移中长期结构调整,特别对于新的增长点,欧盟其实上也在寻求外部更大的市场。特别是对中欧来讲,2013年中欧也制定了中欧合资的2020年战略对话,当时那个战略对话实际上涉及到100多个领域,是很强大的一个合作规划,而且有很好的预期。2020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而且也有启动中欧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这样一个愿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欧在相互投资,包括相互的促进双边贸易方面其实都有很长远的规划,对于欧盟来讲也积极寻找中国合作领域,不仅仅包括道路、公路的互联互通,其实更有软件设施这种互联互通建设,比如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都属于这个概念范畴之内的。
   经济之声:我们看到中国正在由资本输入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变,在欧盟的投资计划中,有能源项目、高铁项目,在这些方面我们都有优势,应该说,这给很多企业出去投资带来了机会。那么,您觉得企业要把握好这些投资机会,还有哪些障碍需要克服?
   张茉楠: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很多企业也能感受到,对于欧盟很多国家其实它的投资壁垒和所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还是比较严重的,尤其在一些涉及环保标准或者公共标准方面,相对来讲欧盟门槛比国际整体的平均水平都要高。所以涉及到国家安全利益,包括重大国际经济利益的一方面,其实欧盟一直都是在加强这方面的审查制度。在金融危机期间,欧盟一些国家也有保护本国弱势产业的倾向,所以无疑来讲,对于外来投资的门槛和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较中国很多企业,在了解这个欧盟市场的一些标准,包括相关一些大家前期比较关注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些新的投资门槛,有非常大的战略性的准备和心理的准备。
   经济之声:做好心理的准备,做好战略性的,做好去适应它们的游戏规则的准备,从而去打破一些壁垒。我看到去年下半年的数字,说的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对欧盟投资已连续三年超过欧盟对华投资。那么,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该怎么去把握好这些投资机会?
   张茉楠:从投资主体角度来讲,我们以往对欧盟包括其他发达国家主体更多是国有企业来完成,当时跟踪一个数据是70%左右投资额,对欧盟的投资都是由国有企业来完成,而非国有企业比重特别是民营企业比重比较小。从未来情况看,因为很多领域涉及到国家战略领域的门槛,所以可能对国企的身份可能相对的区域会比较多。对中国和欧盟之间合作来讲,中小企业投资和合作,特别是构筑全产业链之间的领域有非常大的机会,因为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的中央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中国同样也是这样的,所以在未来投资过程当中如何推动中国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去,在一些产业链方面的合作可能是非常好的发展。
   
   
   节能减排服务中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