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准率每月一提 紧缩了谁?
发布日期:2011-04-21 来源:世华财讯
['世华财讯']从4月21日起,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将再次上调0.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央行去年以来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今年以来的第四次上调。今年“提准”频率已出现每月一次,大型银行准备金率水平将达到20.5%的历史高位。
央行再次上调存准率,是迫于当前通胀高企和经济过热的压力。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虽略有下降,但同比却上涨5.4%,创32个月以来新高,远超政府部门确定CPI上涨4%的目标。这意味着,尽管紧缩政策已延续了好几个月,但经济过热局面仍未改观。
央行寄望于上调存准率以减少流动性的释放,但市场流动性仍很充足,货币市场资金面并未出现明显紧张信号。事实上,央行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外汇占款为4,079亿元人民币(1美元约合6.53元人民币),较2月大幅增加1,933亿元。上调准备金率后所冻结的市场资金量,也仅只是对冲了新增的外汇占款额。
在存准率上调之下,市场却出现了冷热不均。因受到资本充足率、准备金率、贷存比等监管指标的重重约束,自去年以来,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就已捉襟见肘,导致银行间揽储大战硝烟弥漫。如今虽3次上调了存款利率,中小银行存款压力有所缓解,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中小银行为吸收存款而送金条送保险的现象。一旦央行再次上调存准率,中小银行资金紧张局面又将凸显。
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却不存在揽储之忧。由于大到不能倒,国家几乎赋予了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同等的声誉,因而大型国有银行不仅比中小银行有更强的吸储能力,而且融资渠道也更为多元化。例如,去年,大型银行就通过大规模上市融资,让其在资金上游刃有余。而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对企业规模、座次排名的惯性追求,信贷规模也并不会明显下降,这将会增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量。
信贷分配的冷热不均,在大型国企和民企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国字型招牌,大型国企很容易从各种渠道筹集到资金,比如,以上市重组、发行债券等方式,国企可以很容易解决所面临的资金之困。同时,即使在政策紧缩下,为确保政治正确,银行也更愿意将资金贷给大型国企。目前,除像高铁、核电等大型项目在资金方面颇紧外,大多数大型国企在融资上不会感受到太大的压力,但中小企业却会因信贷紧缩而倍感艰难。
基于出身地位的不平等,民企融资能力已被大范围“挤出”,大部分民企只好转向民间高利贷。据了解,目前广东地区民间借贷月息在6%-15%之间,而经济并不如沿海发达的石家庄,民间投资机构报出的借款月息也达6%至8%,甚至浙江义乌市场上月息已为11%,但仍被认为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今实体企业利润率也不过3%-5%,对民企来说,别说8%、6%,甚至连2%的月息都难以承受,但却不得不借,不借就可能出现倒闭。
当下,控通胀虽已成首要任务,但信贷分配的冷热不均,已使得货币政策效果复杂化。倘若放松调控,通胀势头将会愈演愈烈;继续紧缩,又势必会伤及部分实体经济,尤其是已被大规模“挤出”的民营经济。问题更严重的是,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甚至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滞胀风险。由于国有部门效率更低,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更少,吸收的流动性也更少,紧缩型政策在打击了效率先进的民营企业的同时,却并没有带来通胀问题的解决。
归根结底,货币政策陷入两难,是实行信贷配给制的必然结果。财新传媒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即认为,当前的紧缩政策其实是通过信贷配给实现的,大银行、国有部门并不缺乏资金,而代表更高效率的民营部门则捉襟见肘。当信贷资金从国有部门流出给市场带来流动性的同时,民营部门却备受紧缩之苦。而在信贷配给制之下,货币政策势必会给经济带来误伤,从而影响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