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多年的用工荒像往年一样再次光临,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人,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找不到合适企业。换句话说,企业不能提供需求方想要的职位,而劳动力需要的职位企业不提供。原本简单的供求关系映射了经济转型的迫切,人们必然要经历转型的阵痛。 沿海发达城市率先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微薄,企业难以满足务工者薪资期望。主要原因就在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靠的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来提高利润,而如今,社会的转型已经使这种生产方式难以为继。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获取利润,令80年代的新生代务工者难以承受,更令社会大环境所不容。企业不转型必然是死路一条,而上升到中国经济的层面则会令经济停滞不前。 日本,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早期都曾经历过类似的转型问题。以新加坡为例,在七八十年代就面临了来自中国大陆、越南、马来西亚的竞争,而传统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优势荡然无存,于是逐步向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过渡,使新加坡经济再次爆发活力。 以史为鉴,中国经济转型也必不可免。但是,在面临发展方式转型的同时还面临了公司治理结构的转型。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向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过渡,但是南方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也在继续,阻碍了这一进程的速度。管理上的漏洞使得企业用工荒加剧。 欧洲早期经济的发展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老一辈的原始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面临了管理上的转型,由家族式的生产方式向拥有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公司转变。在部分企业成功转型的基础上,使企业规模由家族式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的大企业。 目前,中国的众多民营企业也面临了类似的问题,要么壮大,要么淘汰。可以说,转型,不仅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还要转变公司治理结构。而这一过程又是漫长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用工荒的出现恰好迫使企业优胜劣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只是过程是苦涩的,同时也说明,用工荒是经济转型的预兆,是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