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担保业的噩梦 银行面临多重拷问
发布日期:2012-07-05 来源:法人杂志
这场正在蔓延的企业互保、联保危机,对温州经济的打击或许比混乱的民间借贷更为沉重,一直在执行垄断经营的各大银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将再次受到拷问。
暮色四合,喧闹了一天的五马街渐渐沉寂下来。透过一扇古老的木制窗户,陈剑把目光很自然的固定在并不强壮的五马雕塑上,久久没有挪开。他选择这样一个去处与《法人》记者见面并非刻意,很大程度上只是满足了其自身的一个习惯:30年来,陈剑总是在迷茫的时刻愿意来到这里,看看这个曾经酝酿过无数温州商业传奇的狭小街区,并试图寻找他想要的答案。
不过,这一次陈剑注定会大失所望。作为温州商业精神的萌芽之地,五马街已不再是原来的五马街了。在陈剑眼里,它不再是创业、创新、诚信和繁荣的象征,更不是温州经济社会的晴雨表,如今它有的只是小商小贩懒洋洋的吆喝、顾客的冷漠以及危机到来前的惊慌失措。
企业互保危机蔓延
“要不了两个月,温州至少会有一两千家企业倒闭,而这些企业原本是温州最具活力的企业。”陈剑做了个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的姿势,一字一句的说,这一大批企业将死于由银行和民间借贷操纵的企业互保和联保。
陈剑刚刚过完50岁生日,是一家大名鼎鼎的服装企业和一个电气公司的掌门人,在下海经商之前,亦有多年从政经历,温州市好几个重大改革方案都凝聚有他的汗水与思想。被生意同行笑称为“最有文化的老板”的陈剑,面对这场正迅速蔓延的担保危机,也似乎在劫难逃。
“温州去年经历的民间借贷危机还没有平息,企业互保危机跟着又来了,这场危机给温州带来的打击将比民间借贷更为致命。”陈剑承认,他和妻子共同掌管的几家公司这一次也卷入了担保危机当中,不过他认为自己是被银行拖下水的。“一家年销售收入实际不足一千万元的制造企业,银行却告诉我销售额超过一亿元,让我为其担保贷款,现在人家资金链断了,跑路了,银行却逼着我还款,4000万元的贷款我要是还了,我的企业还会有活路吗?”陈剑估算,跟他一起卷入其中的至少有12家企业,他们中的多数企业都存在互保关系。
“在温州,做企业的人现在最恨的是谁?是银行。”陈剑认为,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总是过分依赖担保,有意无意的忽略贷前审查,没有人在乎求贷企业的现金流分析,事实上一个企业的现金流才真正是有无还款能力的标志。由于银行掌握的企业信息与担保企业严重不对称,一个企业是否愿意为另一个企业担保并不取决于担保企业的意愿,多数是经过银行“动员”或者是“被迫”的——你贷款的时候还得指望别人也为你担保。
在位于温州乐清的麦克力电气公司(下称“麦克力”)的一位高管看来,麦克力卷入担保危机的经过听上去更像一场阴谋。2011年,麦克力为浙江沪洋电气有限公司(下称“沪洋电气”)提供担保,担保金额高达2700万元,加上其它几家公司为沪洋电气提供的担保,合计金额估计不会低于2亿元。几个月前,沪洋电气的老板刘碎孟突然“失踪”了,为其担保的数家企业立刻陷入一片恐慌。
“刘碎孟刚一跑路,银行就开始逼债了,我们也向乐清市政府部门和公安局报过案,多次反映问题,都没有引起重视。”上述高管说。据他了解,刘碎孟在乐清失踪前,就通过假并购、假转让等手段悄悄的转移了公司和个人资产,现在刘碎孟跑了,为他担保的企业却毫无办法——刘碎孟据说就呆在北京,手机是通的,就是不接电话,也极少在温州露面。
在乐清象阳镇工业开发园区,《法人》记者看到沪洋电气大门紧闭,空无一人。一位路过企业门口的年轻人说,这公司早就关门了,刘碎孟原来就很少来这里,他在温州有多家公司,来来去去都很神秘。这位年轻人显然并不了解刘碎孟非常高调的一面,刘碎孟永远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刻意低调,什么时候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初露端倪的时候就曾作为“温州财富精英”分别登上过央视和人报的财富栏目。
“刘碎孟的失踪,不只是让麦克力陷入债务困境,好多家互保的企业都会连带遭殃。”麦克力上述高管说,这些受牵连的企业要么等着银行上门逼债,要么东挪西借还上款以保护自己的信用记录,还有的被逼无奈只得打算着如何跑路。《法人》记者就此联系了乐清市企业风险应急办公室负责人林新豹,说明采访意图后,林新豹回话说“你去找市委宣传部”,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记者在市委宣传部得到的答复竟然是:“你既然认识了应急办,还是去找应急办比较好,他们比我们更了解情况。”
过度投资和投机是危机重要根源
据温州市服装协会副秘书长张文介绍,他十分关注温州的这场担保危机,它造成的后果会比去年的民间借贷危机更严重。民间借贷主要基于个人投机或者说“炒钱”,出了问题,影响的是家庭或者是比较小的范围,而担保危机影响的是多家企业,而且基本上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事实上也只有这种实业企业担保,才会被银行认可为有效,正是这类企业构成了温州经济的基本面,担保危机影响的就是这个基本面。乐清可谓是这场危机的重灾区,据他调查,乐清全市共有5000多家企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300多家,300家中有一多半可能涉及担保问题。要是这么多企业都出现了担保债务问题,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担保危机还有一个特别严重的后果,就是让温州商人群体中那种宝贵的信任没有了。”在五马街附近的一个茶楼里,谈起这个话题,北京温州商会的林先生显得特别沉重。在过去,不管在哪里,只要是说温州商会里的人,是温州商人,刚刚打过交道,谁家有困难急需周转,彼此借个几百万、几千万,连借条都不用写的,做个担保也都是分分钟搞定。可如今,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很多担保企业、担保人惶惶不可终日,往往是离贷款到期还有一个月,银行就直接派人守在债务人的家门口,防止其逃跑;很多债务人也被债权人盯上,饮食起居都受到监视。温州商业圈的那种信任传统、信用基础此刻已完全不堪一击。
林先生认为,温州的营商环境正在恶化。他告诉《法人》记者,不久前他参加了全国各地乐清籍企业家在武汉举办的一个座谈会,乐清市委书记潘孝政也千里迢迢赶过去了,潘书记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利用这个平台告诉在座的企业家们,乐清已经做好了准备,真诚的欢迎他们“回乡创业”。但在一个缺失信任、人人自危的环境里,如何能够创业?
“温州的这场担保危机主要源于温州人这些年的过度投资和投机。”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李俊对《法人》记者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下子放出来4万亿,温州的商人何其敏感?很多雄心勃勃的温州企业于是从金融机构大量贷款,扩大生产,从买土地、建厂、投产,只要看看自那之后温州建起了多少新厂房就明白了。不应忘记的是,无论是从银行贷款,还是通过民间借款,都是需要担保的,这就意味着一个地区的投资越多,企业越多,参与担保和互保的企业也会越多,一旦担保链条中有一家企业出现资金问题,就可能连累一大片企业——温州目前正是面临这种时刻:从厂区建设到回收成本、实现盈利,周期往往要3到5年。然而,周期尚未完成,国家政策突然转向,银行收紧了银根,许多企业的续贷被取消或压缩,一些势单力薄的企业失去了资金来源,发生债务危机,甚至关门停业,为其担保的企业跟着倒霉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李俊认为担保危机的另一个源头就是过度投机。温州的四大支柱产业皮鞋、服装、眼镜、家电,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尚属低端,受各种成本上升影响,低端制造业利润一再被压缩,受利益驱动,一些企业开始崇尚赚“快钱”,于是将融资资本投向主业以外的投机项目,炒房、炒矿、炒股、炒期货,甚至炒钱——放高利贷,但是这些投机生意一旦遭遇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形势发生逆转,譬如房地产调控,就造成许多炒房人巨亏,而为这些投机生意融资提供担保的许多企业也必然伴随着银行逼债陷入风雨飘摇。
人民银行温州支行撰写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温州1100亿民间借贷的总盘子中,仅有35%用于实业经营,其他都用作各种投资和拆借。一家大型银行的内部人士透露,人行的这个数字太保守了,温州实际用于投机的资金比这要大很多倍。
拯救企业需要专业团队
工商银行一位分析人士介绍,所谓保证贷款一般由企业之间对等承担,也称为“互保”,而更多的是企业联保贷款,就是三家或三家以上中小企业自愿组成担保联合体,其中一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后,联保体所有成员都需承担还款连带责任。互保、联保是中国银行业针对中小企业贷款比较常用的方式,但在温州,这一担保形式似乎被执行得更为严格。
据温州电气协会一位负责人介绍,根据温州市金融机构放贷的一贯做法,每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将自身所拥有的厂房作为抵押物评估后,以评估金额的50%取得贷款金额,不足部分,银行要求企业提供1至5家企业进行保证担保。目前,企业普遍采用互保的方式。
调查显示,每家中小企业,平均建立3家互保关系。温州市某电器企业主“跑路”,就涉及到为其提供担保的5家企业。银行在发生贷款金融风险时,一贯采取强迫“风险转移”措施来化解自身风险。发生危机后,各大银行不管贷款期限是否到期,竞相采取的措施就是让担保企业先行偿还,偿还的方式就是银行发放贷款给担保企业,并从担保企业银行账户上直接扣划为倒闭企业担保所应偿还的银行借款。
“通过该措施,银行的风险化解了,而提供担保的企业债务一夜之间增加了不少,极易导致我市中小实业型企业的倒闭,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温州知名律师叶舟说。叶舟律师是乐清市政协委员,因在轰动中外的乐清“钱云会”案中担任辩护律师而声名鹊起。
“更可恶的是,温州的一些银行也参与了这场‘炒钱’游戏,引发担保危机也有银行的份儿。”一位温州企业主向《法人》记者坦言,如果在温州的银行贷款一千万,你实际上是拿不到一千万的,也很难拿到现钱,银行甚至只给你一张一千万的商业票据(比如承兑汇票),贷款也就变成了存款,若你确实想拿到现金也可以,要么你把这个票据低价卖出去,要么你找贷款的银行通过关系操作疏通——不过这时的一千万贷款很可能就只有950万了,甚至更少。这就意味着,企业在商业银行的贷款的利息表面上比较低,实际成本不会比民间借贷低多少。
上述业主透露,银行还会通过企业互保操作,与企业勾结,让企业贷出更多的款项——比如企业只需要3000万,银行却以企业的名义贷出5000万,多出的2000万再以较高的利息放出去,其回报当然是惊人的。当地银行一位人士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银行也有盈利压力,相当一部分理财产品所筹集的资金都流向了担保公司、地下钱庄。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温州全市133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实现本外币账面利润123.49亿元,同比增加41.57亿元,增长50.8%,创温州银行业历史最好收益水平。而这些高额利润大部分来源于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0%到80%贷款利率,并收取的服务费和搭售的理财产品。而同期企业的利润一再被压缩,生存艰难。
“伴随着欧债危机的延续和国内经济增长的放缓,温州各互保链条上的企业倒闭或企业跑路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大。”叶舟律师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一再表示自己对温州这场担保危机深感焦虑:“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化解所面临的危机已迫在眉睫。这时候需要更专业的人士来处理这场危机,需要懂法律、懂经济的专业团队。”
叶舟认为,面对这场危机和诸多企业风险,温州政府统筹考虑处置没有错,但企业倒闭有共性和个性,所以在处置过程中应区别对待,一企一策。由于缺乏行家,就显得无奈、无力。比如,政府在处置过程中,把金融办作为重要角色,而没有将市府法制办列入其中,这就带来一系列问题。“我曾经在一次讨论会上提出,乐清政府法制办牵头建立由当地律师精英组成的法律顾问团,现在应当是法律顾问团发挥关键作用的时候。但或许我不是体制内的人员,这样的声音没有引起重视。”叶舟说。
叶舟告诉《法人》记者,一般情况下,一家企业倒闭,就有二到五家企业受到牵涉,而五家企业倒闭,可能涉及十到二十五家企业遭殃。因此,切断互保链条是避免企业连锁倒闭现象发生的有效措施。一是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暂时搁置互保企业的连带保证责任,让倒闭企业进入破产还债程序,先行由倒闭企业自有资产偿还债务,不足部分挂账停息,允许负有连带保证责任的企业分期予以偿还。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互保企业直接进入连带还债,取得休养生息的机会,逐步化解自身资金困难,同时也保证了银行贷款得以收回。二是对于违法取得贷款的倒闭企业,应当以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切断保证链条。如温州市某电器企业所涉及的贷款,据调研发现,其年销售金额仅在2000万元左右,可见其贷款时提供给金融机构的数据存有虚假,而且取得的贷款资金去向不明,与贷款合同所约定的用途严重不符,完全有证据将之确定为合同诈骗予以立案,如果合同诈骗成立,所有担保企业将免除担保责任。
叶舟律师最后建议,重组兼并也是企业走出危机的一个路径。企业的重组、兼并是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倒闭、危机企业治理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果一味放任倒闭企业,由于时间长,企业多年所积累的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将分文不值,而库存、材料也随时间的推移而贬值,机器设备和厂房也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价值。如果采用兼并、重组,就会消除上述不利后果,而且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应,以缓解企业债务危机甚至可以盘活资产。
企业互保联保贷款的风险何在
企业互保、联保贷款名为担保贷款,实为没有担保的信用贷款,是商业银行搞形式主义的自欺欺人招数
曾几何时,企业互保、联保贷款被当作商业银行的创新和经验推广。最近新闻媒体报道,不少企业互保联保贷款的多米诺骨牌倒了,甚至有600家浙江企业卷入连环担保圈。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从“保险锁”,突然之间变成了“导火索”。
互保联保就是没有担保
中国的商业银行给企业发放的贷款,也叫“信贷”。“信贷”是“信用贷款”的简称。实际上,商业银行极少给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商业银行发放的基本上是担保贷款。
担保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等多种担保方式。商业银行喜欢的担保方式是抵押,且多接受房产、土地作抵押。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商业银行就会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业主。
中小企业一般没有房地产作抵押,很难获得商业银行贷款。但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很重要,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信贷扩张政策,商业银行需要提升业务量和收益业绩,不得不考虑给中小企业贷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实行担保,保障按期收回贷款。”《贷款通则》也有贷款需要担保的规定。法律和规章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发放担保贷款,而中小企业又没有抵押物和质押物,擅长变通的中国人发明了“互保”和“联保”。企业互保和联保贷款便应运而生。
保证贷款由2个企业之间对等承担保证担保责任,简称为“互保”,即甲、乙两企业之间互相担保获得贷款。企业“联保”贷款,是指3家或3家以上企业自愿互相担保,联合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贷方式,即3家或3家以上企业,自愿组成担保联合体,其中某一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后,联保体成员根据合同约定承担还款连带责任。
以互保为例,甲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100万元,由乙企业保证担保;乙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100万元,由甲企业保证担保。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相当于分别向甲企业和乙企业发放了100万元的信用贷款,没有任何担保。互保和联保的原理是一致的,只有企业数量多少的差别。
企业互保、联保贷款名为担保贷款,实为没有担保的信用贷款,是商业银行搞形式主义的自欺欺人招数。
公司不该承担连带责任
企业互保、联保贷款在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债务风险,甚至会累及企业倒闭、破产。
商业银行发放了企业互保、联保贷款即信用贷款,表面上看来企业捡了便宜,为什么会导致企业倒闭、破产?
自199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施后,中国的企业大多办成了公司,少量企业办成了合伙企业。
《公司法》第三条规定:“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这表明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分散和阻隔股东和公司的风险。商业银行发放公司互保、联保贷款,意味着公司要承担债务连带责任,让公司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公司变成了普通合伙企业局部的普通合伙人,虽然不承担债务的无限责任,但要承担债务的连带责任。
商业银行发放公司互保、联保贷款,在违反《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的同时,让公司承担了其他公司的债务。如果其他公司因诚信或经营管理问题还不上债务,互保、联保公司作为保证担保人,不得不替其他公司还债,额外的债务可能压垮保证人公司,导致保证人公司倒闭、破产。
如果联保的企业链条足够长,像600家企业联保,会对区域经济造成冲击,同时产生局部系统性金融风险,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
如何防范化解互保联保风险
在经济景气时期,商业银行发放企业互保、联保贷款,商业银行和企业都有收益,这是一个高收益、低成本、风险被掩盖的银企商业合作模式。
在经济下行期,被掩盖的风险一旦兑现,商业银行和企业便双双失去了收益,这种银企商业合作模式经不起考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所难免。
防范和化解企业互保、联保贷款风险,首先,商业银行应删繁就简,撕下互保联保的面纱,抛弃形式主义,为企业降低成本,给信用好的企业发放名符其实的信用贷款。
《商业银行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可以发放信用贷款,要求商业银行摒弃发放贷款就一定要担保的错误观念。
但商业银行不该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以避免腐败问题。商业银行的关系人包括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以及这些人员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企业和单位。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用“三品三表”衡量中小企业的信用好坏,值得其他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企业的“三品三表”是:企业主人品、产品、所拥有物品以及水表、电表、海关报表等软信息。
第二,商业银行应当在经营管理中把信用当作自己的生命。信用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商业银行的品牌以信用为基础。商业银行大多实行垂直化管理,分支机构的管理链条很长,像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有总行、省级分行、市级分行、支行和分理处5个层级,基层的3个层级时常有损害银行信用的现象发生。在发放贷款时,有些基层银行管理人员给借款企业搭售条件,要求借款企业给银行管理人员的关系企业作贷款担保,导致企业互保、联保贷款没有以平等、自愿为前提,这是引发企业互保、联保贷款风险的重要原因。
第三,商业银行应当领衔推动建立完善的中国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完善后,商业银行给AAA级信用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又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降低放贷成本。在中国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没有建立之前,商业银行应当有自己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或标准。在互保、联保的企业信用是相同等级的前提下,互保、联保的企业还款能力相同,贷款风险不会兑现。如果信用不同,信用等级低的企业会把信用好的企业拉下水,并成为整个互保、联保贷款链条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