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深入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改革、激发创新能力、提高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学院的自身状况制定适合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由谁来培养?以及培养与培养效巢脱节”四个基本问题。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标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院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产教深度融合运行机制,满足社会市场对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合到人才培养模式各环节中去,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二)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标准。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培养拥有中高级职业资格水平,掌握三种能力,即社会能力、就业适应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技能模块。课程体系是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成的整体,完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标准定位的落脚点,对接产业设置不仅要认真分析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应的技能模块,例如文化素质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模块、岗位关键职业能力模块等,还要结合专业发展方向确定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
二、创建校企合作532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怎样培养的问题
在此,笔者以随州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着重介绍学院创建校企合作的532人才培养模式,即五共机制,三个一体化,二个加工方向。
(一)五共机制
(1)学院与企业共订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数控模具冠名班的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企业文化课程三大模块,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企业文化课程是由企业选派教师来学院教学;二是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将三个学年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二学年为第一阶段(职业能力训练阶段),模具培训课由鸿准精密模具(深圳)有限公司与学院共同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第三学年为第二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以企业实训为主,企业选派指导教师,学院选派班主任,双方共同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
(2)学院与企业共编校本教材。学院与企业合作制定《鸿准模具定向班人才培养规范》和《模具定向班补充教材》、《机械制图与CAD》等工学结合教材。通过校企研讨会,将企业的标准、文化与学院的管理有机结合,将良好的职业习度融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第三学年的职业能力提升阶段,学生全部进入鸿准精密模具公司(山西晋城培训中心和深圳培训中心)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的先进设施设备(CNC, WE等)加工典型的产品。通过5个月的强化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企业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员工转变为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职业人”。同时,鸿准公司每年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学生毕业时,可选择在鸿准公司实习或就业。
(4)学院与企业共管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训模块计划,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老师,跟班教师协助教育管理。
(5)学院与企业共同考核评价。新生入校后统一穿鸿准公司提供的工作服,强化企业素质拓展训练模块,对学生日常行为、技能模块、综合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形成一个完善的考核体系。
(二)三个一体化
(1)专业与产业一体化是指学院专业建设不仅要适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产业技能人才需求,而且要为产业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技术服务,推动产业文化的发展,体现专业建设的时代性和前澹性。
(2)教学与生产一体化是指教学过程不仅要符合企业生产过程的需要,保证教学案例与产品特性融合,而且要满足企业生产典型产品关键能力要求,保证教学评价指标与产品质量评价指标一致,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典型性。
(3)学习与工作一体化是指学习环境不仅要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保证学习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还要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目标,体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三)二个加工方向
在第四学期,学院结合学生就业意愿,分别开设数控车削加工一体化方向实训和数控铁削加工一体化方向实训,考核合格后,学生可取得相应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解决由谁培养的问题
(一)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通常认为有三种:一种是“双职称型”,一种是“双资质型”,一种是“双素质型”。就全校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首先应当成为“双素质型”教师,在“双素质型”教师的基础上,通过到行业企业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不断向“双职称型”和“双资质型”教师迈进。
(二)加大教学改革与教研力度。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最大、最直接的学术研究是对教学本身的研究。学院采取政治、经济和物质等相关措施,激励教师参与专业开发、精品课程建设、微课程制作、创新教学等教学教研活动。同时,将教师的师德修养与职业道德、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教学能力与效果评价、班级管理与就业指导等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的综合业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先表彰、职称晋升、工资晋档的必备条件。
(三)强化教师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学院根据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情况,采取内培外送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学历进修、专业培训、理念培训、课改培训、企业实践等,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教学课程改革相结合,解决培养与培养效果脱节的问题
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抓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学业考核三个方面改革,需要从四个方面的大胆探索中抓出成效。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要打破理论课、实践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相关教学环节集中起来,教学场所可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基础理论课在于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自学和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课要简化原理阐述,删除无实用价值的陈旧内容和复杂计算,充实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专业教师应将所有课程内容整合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关键知识点、技能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能力结构,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鉴定与考核,使每个学生均能持“双证”毕业,增强就业市场竞争力。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教无定法,但要得法。采用课件、新媒体、数字化仿真、虚拟工厂等手段,实施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现代师徒制、分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为引领、以一体化教学为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为抓手、以提高就业技能为目标。大力倡导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如启发探究式、问题导向式、项目为主式的教学方式方法等。
(三)落实四级实践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标准的关键职业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项目),落实完成任务(项目)的“四级实践教学过程”即入门实践教学、基础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顶岗实践教学。
(四)实施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模式。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评价方法,以学院自我评价为主体、行业企业需求为引导、社会评价为主导,发挥教育督导、检查、评估、指导、激励职能,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