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中小企业每周要闻2012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12-02-17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政策研究部
一、专题报告
【巩固实体经济基础需缓解中小企业困境】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提出要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等要求。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是解决就业的主渠道,社会稳定之基和创新创业之源。但是,2011年以来,在国外经济持续低迷、国内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大幅调整的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具体表现为:
一是前所未有的“融资难”。由于银行信贷收缩,中小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获得信贷资源,纷纷涌向民间借贷市场,不仅加剧了资金的稀缺性,而且进一步推高民间利率,增大企业的债务负担和经营风险,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与社会“融资贵”、“融资乱”、“融资险”交织在一起。
二是十分严峻的“用工荒”。随着劳动力供给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用工短缺逐渐趋于常态化和普遍化,企业招不到人、留不住人、人工成本大大上升,大进大出的高流失率也使得企业极不稳定,许多中小企业出现因缺工不敢接单的现象。
三是全方位进入“高成本的时代”。利率、汇率、税率、费率“四率”,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三金”,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两价”九种因素叠加推动企业成本直线上升,中小企业不堪重负。
总体来看,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其转向利润更为丰厚的房地产行业和虚拟经济,使得中小企业整体呈现“去实体化”、“非主营业务增长”现象,我国实体经济空心化趋势日益明显。
实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如果一个国家实业出现贫血,根基不牢,整个国民经济都将非常危险。美国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实体经济衰退、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结果。同样,前段时期温州地区的民企债务危机也给了我们忽视实体经济的深刻教训。这些事件时刻提醒着我们,实体经济发展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当前,重整实业精神,需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生存困境,着力改善其发展环境。要将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与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结合起来,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中小企业“输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中小企业“减负”,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投资渠道,保障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是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健全与企业构成及需求相匹配的融资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越来越大的中小企业融资“缺口”。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近”看是货币紧缩,但深层次的原因是金融体制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错位与失衡,融资体系与企业构成和需求不匹配。在流动性充裕时期,融资问题可能相对缓和;可当货币政策由“松”变“紧”时,投融资矛盾就会凸显,出现结构性“钱荒”,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与民间资本“过剩”并存。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关键在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资金配置的结构性调整,推动民间资本和信贷资金配置与企业构成相匹配、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体系。要放宽金融管制,拓宽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构建由大、中、小银行和小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信贷供给体系,特别要建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共同形成“门当户对”的金融格局。要构建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为主体的多层次股权投资体系和“金字塔式”的资本市场体系,扩大全国性的新三板市场,推动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发展,让资本市场惠及中小企业。要有效实施“有扶有控、区别对待”的货币政策,利用财税、金融政策的杠杆作用推动大型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比重。
其次,要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同时,加大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供给,政企联手应对高成本困境。
利用财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201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当前,帮助中小企业应对高成本困境,需借鉴农业发展的政策经验,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业方面,对其“少取多予”。要通过“减税、减费”等方式切实为企业减负。要采取“化税为薪”或“提薪减税”等措施,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过高收费标准,治理乱罚款、滥评比、乱收费等。要加大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扶持中小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降低市场经营风险。要不断加大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人力资源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最后,要强力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建立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民企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引导社会游资热钱回归实体经济。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大量鼓励、支持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由于政策细则缺乏、投资服务不足、执行监督缺位,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在金融、铁路、航空、能源、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领域发展受限,常常遭遇“玻璃门”和“弹簧门”。市场结构也因此呈现出“垄断企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中小企业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利润微薄”的两极分化格局。从长期来看,破解中小企业困境要努力深化改革,坚持“高屋建瓴、从长计议、深谋远虑、系统设计”的原则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强力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有效打破既得利益对改革的锁定,构建有利于多种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释放民间投资增长活力。要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共生共荣互利共赢的企业生态,减少中小企业升级阻力。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新36条”和《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加快清理不利于民间投资的规章制度,破除民企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玻璃门”和“弹簧门”。还要通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杠杆效应,调动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数字新闻
【去年企业税负依然高昂】
经济下滑,财政上涨。这一升一降之间的矛盾逻辑,恐怕只有承担着高昂税负的企业才能说得清。财政部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税收总收入为89720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去年我国内地GDP超47万亿,同比增长9.2%。由此计算,去年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9%。而我国2000年的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12.8%,此后逐年增加,2008年税收收入比重超过18%,2010年则超过19%。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GDP约为2000年GDP的4.7倍,相比之下,2011年的税收收入则是2000年的7倍。分税种来看,去年所得税增速较快。去年企业所得税实现收入16760.35亿元,同比增长30.5%,比上年增速加快19.2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8.7%。此前包括许小年等经济学家分析称,我国目前企业的税负较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活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表示,目前的税收收入规模相对较高,要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就应该藏富于民,适当进行结构性减税。目前应该减税的税种没有减到位,而又增加了新的税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倪红日表示,从税收收入的绝对量和增速上来看,确实增长较快。她认为应当进行结构性减税,目前中国的税制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和不断完善,在一些税种上减税,而涉及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税种则需要适当增税。
【OECD报告显示发达经济体增长前景已好于新兴经济体】
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3日公布的12月综合领先指标,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带动,全球已开发国家在经历数个月的经济疲软后可望出现成长动能。总部在巴黎的OECD说,衡量34个成员国经济活动的综合领先指标(CLI)在2011年12月升至100.4,高于11月的100.2,和10月的100.1,是连续第二月出现好转迹象。此一暂时性复苏可能是由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和第三大的日本所带动,因为前者领先指标由101.3升至102,连二个月走高,而后者的领先指标也从101.7升至101.9,是2011年2月来首见增长。OECD整体而言可能正转危为安。OECD的综合领先指标可为经济活动的循环转折提供早期讯号,其上扬之势也符合目前衡量经济活动的多项数据,后者近几个月来都指向复苏。本月稍早公布的1月份摩根大通全球所有产业生产指数(依全球采购经理人指数编纂)已连续第三个月走高。领先指标持续指出欧元区成长放缓。该区正努力解决深重的财政危机,许多成员国被迫实施更苛的紧缩方案。不过,OECD说,欧元区里的15国家中,有七国的指数显示成长动能改善。德国、意大利、法国和欧元区总体的12月领先指标全面下滑。OECD也公布了大型发展中经济体的领先指标。除俄罗斯和印度出现可能复苏的迹象外,OECD认为中国的成长可能放缓,巴西将持续出现低于长期趋势的增长。
【中国服务外包业全球市场占率低】
2011年,我国服务外包快速增长,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3.9亿美元,同比增长63.6%,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238.3亿美元,同比增长65.0%,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承接来自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离岸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164.3亿美元,占我国离岸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的68.9%。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2011年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占全球的23.2%,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与占全球服务外包一半市场以上,就业人口高达800万的印度相比,同样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的服务外包业还需大力发展,才能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并助力2030年服务业产值达到GDP65%的目标。
三、政策解读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获得配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可能遭遇的风险及成本问题正在为决策层所关注。为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明确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城乡信用社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相关问题。通知指出,准予税前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范围包括:贷款(含抵押、质押、担保等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等)、进出口押汇、同业拆出、应收融资租赁款等各项具有贷款特征的风险资产;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府混合贷款等资产。不过,通知还指出,金融企业的委托贷款、代理贷款、国债投资、应收股利、上交央行准备金以及金融企业剥离的债权和股权、应收财政贴息、央行款项等不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不得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在税前扣除。通知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执行。这意味着本政策可上溯到2011年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行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善宏观调控,健全市场体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四是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五是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深化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会议明确了今年改革的重点工作,一是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二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增值税改革试点,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四是深化电力、成品油和水资源价格改革。五是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六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七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八是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积极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