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在昆明市大观公园拍摄的荷花。
农历六月,也称“荷月”。此时荷花盛放,亭亭净植,不染淤泥,不畏骤雨,是极具“节令之美”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流传千古。古人以荷消暑,以荷入诗,以赏荷寻得心灵的宁静。
新华社发(杨俊鹏 摄)
7月1日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起点公园拍摄的荷花。
农历六月,也称“荷月”。此时荷花盛放,亭亭净植,不染淤泥,不畏骤雨,是极具“节令之美”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流传千古。古人以荷消暑,以荷入诗,以赏荷寻得心灵的宁静。
新华社发(梁德斌 摄)
7月21日,游客在江苏省兴化市万亩荷塘景区赏荷游玩(无人机照片)。
农历六月,也称“荷月”。此时荷花盛放,亭亭净植,不染淤泥,不畏骤雨,是极具“节令之美”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流传千古。古人以荷消暑,以荷入诗,以赏荷寻得心灵的宁静。
新华社发(周社根 摄)
7月1日,在河北沧州狮城公园,一只蜻蜓停留在荷花花苞上。
农历六月,也称“荷月”。此时荷花盛放,亭亭净植,不染淤泥,不畏骤雨,是极具“节令之美”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流传千古。古人以荷消暑,以荷入诗,以赏荷寻得心灵的宁静。
新华社发(苑立伟 摄)
7月10日,游人在江苏南京玄武湖公园赏荷(无人机照片)。
农历六月,也称“荷月”。此时荷花盛放,亭亭净植,不染淤泥,不畏骤雨,是极具“节令之美”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流传千古。古人以荷消暑,以荷入诗,以赏荷寻得心灵的宁静。
新华社发(辛一 摄)
7月22日,游客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古村落游玩赏荷(无人机照片)。
农历六月,也称“荷月”。此时荷花盛放,亭亭净植,不染淤泥,不畏骤雨,是极具“节令之美”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流传千古。古人以荷消暑,以荷入诗,以赏荷寻得心灵的宁静。
新华社发(施亚磊 摄)
7月7日,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一只鹅从荷花旁游过。
农历六月,也称“荷月”。此时荷花盛放,亭亭净植,不染淤泥,不畏骤雨,是极具“节令之美”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流传千古。古人以荷消暑,以荷入诗,以赏荷寻得心灵的宁静。
新华社发(胡攀学 摄)
8月4日在位于黑龙江省富锦市的黑龙江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星空下的荷花。
农历六月,也称“荷月”。此时荷花盛放,亭亭净植,不染淤泥,不畏骤雨,是极具“节令之美”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流传千古。古人以荷消暑,以荷入诗,以赏荷寻得心灵的宁静。
新华社发(曲玉宝 摄)
7月19日在江苏省昆山市亭林园拍摄的荷花。
农历六月,也称“荷月”。此时荷花盛放,亭亭净植,不染淤泥,不畏骤雨,是极具“节令之美”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流传千古。古人以荷消暑,以荷入诗,以赏荷寻得心灵的宁静。
新华社发(王须中 摄)
6月30日,在广东汕头城市上空,雨后出现彩虹(无人机照片)。
农历六月,是多雨的时节,万物在烈日与雷雨中加速生长。夏季的雨,不似春雨温柔,不似秋雨绵绵,来得猛烈,去得迅速,正如北宋诗人苏轼笔下六月的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新华社发(姚军 摄)
7月21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拍摄的积雨云和闪电。
农历六月,是多雨的时节,万物在烈日与雷雨中加速生长。夏季的雨,不似春雨温柔,不似秋雨绵绵,来得猛烈,去得迅速,正如北宋诗人苏轼笔下六月的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新华社发(李绍军 摄)
7月21日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拍摄的雷暴闪电。
农历六月,是多雨的时节,万物在烈日与雷雨中加速生长。夏季的雨,不似春雨温柔,不似秋雨绵绵,来得猛烈,去得迅速,正如北宋诗人苏轼笔下六月的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新华社发(刘崴 摄)
7月12日,在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阿勒腾乡哈尔腾村,羊群在夏日牧场吃草,远处正在降雨(无人机照片)。
农历六月,是多雨的时节,万物在烈日与雷雨中加速生长。夏季的雨,不似春雨温柔,不似秋雨绵绵,来得猛烈,去得迅速,正如北宋诗人苏轼笔下六月的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新华社发(高宏善 摄)
7月28日傍晚,长江三峡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域附近呈现“东晴西雨”景观(无人机照片)。
农历六月,是多雨的时节,万物在烈日与雷雨中加速生长。夏季的雨,不似春雨温柔,不似秋雨绵绵,来得猛烈,去得迅速,正如北宋诗人苏轼笔下六月的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新华社发(王罡 摄)
7月7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拍摄的雨中景观(无人机全景照片)。
农历六月,是多雨的时节,万物在烈日与雷雨中加速生长。夏季的雨,不似春雨温柔,不似秋雨绵绵,来得猛烈,去得迅速,正如北宋诗人苏轼笔下六月的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新华社发(李云生 摄)
8月1日,游客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景区乘坐竹筏游玩纳凉。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全国多地会在“三伏”迎来持续高温。“有风依旧热,初伏几时休。瓜果谁新饷,谗涎小忍休。”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的伏天景象。今年7月20日(农历六月二十六)入伏,人们在伏天中享用瓜果冷饮、亲水嬉戏游玩,用各种方式避暑消夏。
新华社发(樊成柱 摄)
7月31日,人们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遇龙河乘坐竹筏漂流(无人机照片)。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全国多地会在“三伏”迎来持续高温。“有风依旧热,初伏几时休。瓜果谁新饷,谗涎小忍休。”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的伏天景象。今年7月20日(农历六月二十六)入伏,人们在伏天中享用瓜果冷饮、亲水嬉戏游玩,用各种方式避暑消夏。
新华社发(何华文 摄)
7月24日,在山东省荣成市那香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游客体验“水上飞人”(无人机照片)。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全国多地会在“三伏”迎来持续高温。“有风依旧热,初伏几时休。瓜果谁新饷,谗涎小忍休。”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的伏天景象。今年7月20日(农历六月二十六)入伏,人们在伏天中享用瓜果冷饮、亲水嬉戏游玩,用各种方式避暑消夏。
新华社发(李信君 摄)
7月26日,在广西钦州市八寨沟景区,游客体验漂流(无人机照片)。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全国多地会在“三伏”迎来持续高温。“有风依旧热,初伏几时休。瓜果谁新饷,谗涎小忍休。”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的伏天景象。今年7月20日(农历六月二十六)入伏,人们在伏天中享用瓜果冷饮、亲水嬉戏游玩,用各种方式避暑消夏。
新华社发(敖帅昌 摄)